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三大品牌
推荐新闻

中国粮油市场2017年12月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2日 点击次数:2311 信息来源:
谷价走势分化 油市加速赶底
——中国粮油市场2017年12月分析报告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12月份,国内谷物市场走势分化。分品种看,因供给状况好转,小麦价格有所回落,不过目前仍处于节前消费旺季,制粉企业开工率将保持年内高位水平,旺季结束前小麦价格仍以稳为主。玉米市场方面,东北深加工企业多次上提玉米收购价格,并且随着国有粮企开始集中补库,市场热情被进一步带动,收购进度快,东北玉米收购市场可谓火爆异常,玉米市场化改革第一年效果喜人。
12月份,国内油脂油料市场继续走弱。分品种看,美国大豆销售进度同比放缓,南美天气良好,雷亚尔贬值巴西大豆销售进度加快,中国调低对美国进口大豆的杂质要求,利空频发市场缺乏利多,CBOT大豆期价走弱进口大豆成本下降;国内方面,国产大豆价格已跌破种植成本,东北农户惜售导致供应压力后移,关内大豆及东北大豆现货价格保持稳定,但供过于求的格局难以改变,豆一远月期价迭创新低。植物油方面,由于原料成本下降,临储菜油轮出,国内植物供给压力只增不减,春节较去年晚使得备货需求启动延迟,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加速赶底。
12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37.13(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了0.95%;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2.47(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了1.12%。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小麦因供需状况好转价格有所回落;面粉市场购销不温不火,价格保持稳定;麸皮价格先扬后抑,止涨回落;国家临时存储小麦成交量下降明显,南北成交量呈现差异,进口小麦交易仍清淡;美麦创下半年新低后略有反弹,进口小麦同比增加明显。
一、小麦因供需状况好转价格短暂回落 高位企稳或将是后市常态
十二月份上旬小麦价格依旧维持偏强运行态势,中旬开始华北地区麦价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1、国家临储小麦拍卖量持续增加,小麦出库量增加使得供需紧张状况有所缓解。2、后期小麦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部分贸易商开始加大出货量,制粉企业采购难度降低,麦价也出现相应下滑。3、玉米行情偏好,很多贸易商开始滕库为收购玉米做准备,尤其是河北、山东地区,贸易商出货节奏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华北地区小麦价格在经过短暂的回调后又回升高位趋稳,苏皖地区小麦价格持续坚挺,主要是因为:1、苏皖地区新麦质量普遍偏好,新季小麦上市后价格高开高走,各市场主体均积极入市收购,价格很快涨到了最低收购价附近,收购成本普遍较高,加上庞大的收购量致使市场可流通粮源偏紧,企业批量采购新麦的难度大;2、国家在苏皖地区投放的小麦质量无法达到制粉企业的需求,只能与今年新麦混合使用,加上临储小麦提货到厂价与新麦价格相差无几,对市场小麦价格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3、经过半年的不断消耗,新麦数量逐渐减少,贸易商存储的普麦数量有限,而且只有部分贸易商因为资金和库容的问题加大了小麦出货节奏;4、临近春节,面粉消费增加会带动小麦新一轮的上涨行情,很多贸易商依旧看好后期行情,存粮待沽者不在少数。据了解,目前华北地区容重在770g/l-790g/l、水分13%以内的新季小麦到厂主流价格在2620-2630元/吨,江苏徐州、安徽宿州普通新小麦进厂价格为2590-2610元/吨,同比高出40-110元/吨。华北地区小麦价格相对平稳,苏皖地区小麦价格因流通粮源偏紧状态持续坚挺,供需格局依旧是造成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对于普麦的后期走势,笔者认为一月份普麦价格将高位趋稳,理由如下:1、节日及传统旺季对面粉消费的提振效果逐年弱化,小麦价格因消费好转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2、国家对小麦的投放量居高不下,临近节假日,国家会更加关注物价的稳定,政策性小麦成交价格有一定的天花板效应,每周一次的政策性小麦交易会将有效制约小麦价格;3、对后市普遍看好的贸易商,节前会寻找价格高点陆续出货,1月份小麦流通量将增大,抑制小麦价格进一步走高;4、今年新麦数量、质量好于去年,供应相对宽松,小麦库存进一步增加的事实不容忽视。后期小麦大涨的可能性不大,建议存粮者可以将存储的小麦择机分批出售,把握市场主动权,可以关注下玉米等品种的贸易机会。
随着市场上优质小麦的不断消耗,主产区优质小麦价格持续坚挺,存粮者对于优质小麦的出库意愿不大。据了解,藁优2018河北石家庄地区进厂价格为2870元/吨;郑麦366山东菏泽地区进厂价为287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进厂价格为2880元/吨;个别地区优质麦的进厂价甚至突破2900元/吨。西农979由于品种退化严重,在河南地区走货较慢,价格较普麦略高,河南郑州进厂价在2660元/吨左右。由于普通小麦价格小幅回调,优普小麦差价较前期略有提高。随着优质麦不断消耗、市场上供应偏紧情况的出现,预计优质麦价格有望继续上涨,普麦价格将在高位趋稳,优普价差将有所扩大。
二、面粉价格保持稳定   麸皮止涨回落
主产区面粉十二月依旧表现平平,价格以稳为主,监测显示,十一月底,华北地区面粉出厂价在3170-3220元/吨;苏皖地区面粉出厂价在3160元/吨左右,与月初基本持平。面粉行情平稳主要是由于:1、面粉需求持续偏弱,下游经销商备货不积极,走货较慢;2、制粉企业开机率呈回升态势,面粉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更加突出,竞争激烈,制粉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对提价始终保持谨慎态度;3、节假日及传统旺季对面粉消费的提振效果有限。预计一月份面粉消费会有所好转,行情也将稳中略涨。
十二月麸皮价格上涨明显,主要是因为成本压力的驱使,小麦价格持续上涨,面粉价格不温不火,企业对麸皮的挺价意愿强烈,加上玉米、豆粕价格节节攀升,养殖企业为控制成本加大了对麸皮的采购力度。十二月下旬麸皮价格止涨企稳,主要是因为企业开工率略有回升,麸皮供应充足,加上需求不旺拖累麸皮行情走弱;豆油止跌趋稳,豆粕价格也有回调迹象,麸皮价格优势被削弱。一月份随着企业开工率的逐步回升,麸皮产量增加,面粉价格上涨也会缓解麸皮的价格压力,加上豆粕价格的回调,预计一月上旬麸皮价格将继续回落。 
三、政策性小麦成交量下降明显   南北成交量呈现差异
十二月上旬新季小麦量少价高的市场现象突出,制粉企业参与临储拍卖的积极性有增无减,成交量持续增加。中旬开始,华北地区部分贸易商为收购玉米滕库加大了新季小麦的出货节奏,加上前期拍的政策性小麦陆续出库,成交量下降明显,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重现零成交。相比之下,苏皖地区因供需紧张成交量持续增长。本月四次国家临储小麦交易会共投放小麦795.43万吨,成交87.83万吨,成交率为11.04%;周均投放量为198.86万吨,较上月减少1.17万吨;周均成交量为21.96万吨,月环比增加9.3%。预计一月份随着新麦价格高位趋稳,国家临储小麦交易状况将有所好转,同时贸易小麦出库量会有所增多,政策性小麦成交量增量有限。
国家临储进口小麦交易量较上月有所增加,但交易依旧清淡,周均成交量为0.65万吨,较上月增加0.28万吨;跨省移库小麦交易会成交热度下降明显,十二月份四次国家跨省移库小麦交易会成交量仅为3.32万吨。
四、美麦创下半年新低后略有反弹   进口小麦同比增加明显
全球小麦供应过剩局面持续,各小麦出口国出口压力增大,小麦期价低位运行。美国农业部在12月份供需报告中将2017/18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上调至新高,同时也提高了美国小麦期末库存数据。这造成12月中旬CBOT3月期约曾跌至1月4日以来的最低水平4.1050美元/蒲式耳。美国小麦出口检验量继续落后于去年同期水平,美国农业部在2017年12月份供需报告里预测,2017/18年度美国将出口9.75亿蒲式耳小麦,低于11月份预测的10亿蒲式耳,较上年出口量10.55亿蒲式耳减少7.6%。因小麦出口竞争激烈,欧洲小麦期货价格下跌。
由于全球小麦供应过剩,价格有所下跌,国内小麦价格又持续增长,国内外小麦价差持续扩大。进口小麦同比增加明显,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月度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月份中国进口小麦15.5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65.44%。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5.08万吨,同比增加430.17%;从美国进口0.8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9.17%;从哈萨克斯坦进口2.18万吨,同比增加390.12%。从加拿大进口6.96万吨,同比增加4271%;从俄罗斯进口0.51万吨,这是今年第四次从俄罗斯进口小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0%。2017年1月至11月份中国进口小麦411.57万吨,比上年同期提高30.62%。11月小麦出口量为653吨,均价411.42美元/吨;年初迄今累计出口小麦654吨,同比减少93.79%。
政策性小麦投放数量稳定,前期竞拍的小麦也在陆续出库,必将会有效制约麦价上涨幅度,加上存粮者开始陆续出货,供需相对宽松,预计一月份小麦将持续高位企稳局面;优质麦价格则因供应趋紧继续走高;面粉价格因消费好转将稳中略涨;1月上旬麸皮价格又将重回弱势运行态势。建议存粮者一月份择机分批出售小麦,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价格风险。临近春节,国家会加大稳定物价的维持力度,后期应多关注国家对政策性小麦投放数量和区域的调整以及市场上贸易粮的流通量。
 
(研究预测部 李林云)
 
 
玉米
12月份以来,东北深加工企业多次上提玉米收购价格,部分企业月中累计上调超100元/吨,并且随着国有粮企开始集中补库,市场热情被进一步带动,当前东北玉米收购市场可谓火爆异常。2017年新季玉米整体收购价格高,收购进度快,玉米市场化改革第一年效果喜人。虽然我们同样看好2018年玉米市场,但当前国内玉米价格快速上涨也让诸如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利润大幅提高、深加工企业利润下降以及贸易商停收出货兑现利润等风险因素逐步积累,诸多风险因素可能在春节前后爆发。
一、新季玉米收购进度快、价格高
根据国家粮食局最新统计显示,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4929万吨,同比增加638万吨,整体收粮速度较快。收购价格集中在每百斤65元至85元,比上年同期上涨5%至20%不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玉米产量2.159亿吨,比上年减少365万吨,下降1.7%。市场普遍认为减产幅度会大于上述数据,新年度供应缺口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整体玉米收购进度快、价格高也不难理解。
东北方面,12月初深加工企业曾试图联合压价,但东北地区实际潮粮收购价并未明显下调,供方心理期望较高对降价非常抵触,随后深加工企业不得不再次提价,新一轮抢粮潮开始上演,受此影响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收购价格本月已累计上涨80-100元/吨左右,新季二等玉米折干收购价格集中在1390-1640元/吨,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10-20%不等。
华北方面,山东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较上月上调10-20元/吨不等,区内其他省份价格保持稳定,总体维持在1610-1660元/吨。近期东北行情持续上调也对华北农户心态产生影响,持有优质粮源的农户惜售情绪增加,后期华北产地价格有被东北带动上涨的可能。
港口方面,截止12月11日,北方四港总库存较上月增加12余万吨,达到450.3万吨的高位,其中北良78.3万吨,大窑湾23万吨,锦州148万吨,鲅鱼圈201万吨。港口集港疏港同步高速运行,贸易商信心十足积极挺价,截止12月22日北方港口报价1695-1785元/吨,较上月上涨30-100元/吨不等。受北港粮价持续上涨带动,广东蛇口港报1920-1940元/吨,较上月上涨100元/吨。广东内贸库存68万吨,较上月增加34万吨,大麦和高粱库存分别为23万吨和18.6万吨。
二、补贴出台是理想,利润收窄是现实
近日,有关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采购补贴政策消息再次来袭,传闻称补贴政策近日即将下达,补贴金额减半,即黑龙江省150元,吉林省100元。我们分析认为,深加工补贴的初衷首先是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其次是促进玉米去库存工作,而当前“卖粮难”并不存在,去库存更不成问题,反而“收粮难”是当前的现实情况,深加工企业不得不持续提价收购才能抢到粮源。因此,在这个时期出台补贴政策,不仅违背解决卖粮难的初衷,而且当前市场也并不需要出台补贴政策来加快去库存进程,那么补贴就纯粹变成了送给囤货贸易商的“福利”,此传闻怎么看都有多头煽风点火的嫌疑。
随着玉米价格的快速上涨,深加工企业利润持续收窄。截止目前,吉林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约143/吨,山东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亏损约24/吨,虽然深加工企业仍然保持较高开工率,但盈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虽然元旦至春节期间是我国淀粉及其下游产品的传统消费旺季,从饲料、食品、糖类到网购带动的纸箱消费都将拉动玉米淀粉需求,支撑下游价格,但节日过后下游消费是否还能维持火爆存在疑问,如果下游产品价格回落势必影响深加工企业玉米采购积极性,可能会对玉米价格造成不利影响。
三、饲料行业玉米消费依然疲软
生猪方面,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国内生猪存栏34886万头,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6.3%,能繁母猪存栏3466万头,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5.6%。随着元旦和春节临近,生猪开始集中出栏,养殖规模下降加速,饲料需求也将随之缩减。
价格方面,随着元旦临近,猪肉价格开始回暖,截止1222日,22个省市猪肉平均价格为22.01/千克,环比上涨1.92/千克;全国生猪出栏均价报14.93/公斤,环比上涨0.75/千克。自繁自养养殖户盈利为300.73/头,较上月同期上涨约77/头,专业育肥和二次育肥养殖户持续盈利,盈利水平为115.94/头。未来元月随着年关临近猪肉价格有望维持较强走势。但近两年生猪养殖规模在旺季来临之前并没有明显反弹,而在旺季过后养殖规模下降幅度却格外明显,并且目前高价潮粮限制饲料、养殖企业存货积极性,因此预计短期内饲料养殖行业对玉米消费增长贡献有限,难以支撑高价玉米。
但从长期角度来看,生猪养殖业由规模化启动阶段过度到规模化加速期。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养殖业规模化程度提升,对于配方饲料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饲料养殖产业将步入良性循环,预计2018年饲料行业玉米消费增速有望提升。
四、期货市场表现抢眼
12月以来,受淀粉企业持续提价以及北方港口现货上涨拉动,玉米期货主力1805合约一举突破1800/吨关口,出现较大涨幅,截止22日报1823/吨,上涨59元,涨幅达3.34%1800/吨关口被突破后市场气氛进入白热化阶段,不少投资者认为价格快速上涨代表着牛市来临,但我们认为玉米价格年前不经回调的快速上冲,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快速积累,风险总会在年前或年后的某个时间点爆发。
外盘方面,截止1222CBOT玉米3月合约报每蒲式耳3.51美元,较上月下跌约0.04美元,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155.9/吨,合人民币1026/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594/吨,比去年同期跌100/吨。结合目前南港报价分析,美国进口玉米利润可达300/吨以上,预计远期玉米及玉米替代品进口量会大幅增加。
五、后市展望
综合分析,由于市场各方对年度供应缺口形成共识,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使得今年玉米收购进度快,价格高,市场化改革效果明显。短期内淀粉消费旺季来临有望支撑玉米价格继续高位运行,但长期来看过高的玉米价格必然带来进口替代品增加、企业利润下降收购热情降低、贸易商出货变现并停止或放慢收购等利空因素。虽然我们同样看多2018年玉米市场,但短期内价格过快上涨必然会面临较高的回调风险,建议屯粮农户及贸易商逐步变现手中库存。
(研究预测部 王向博)
 
 
大 豆
12月阿根廷大豆主产区降雨令干旱担忧减轻,雷亚尔贬值令巴西大豆销售进度加快,美国农业部报告数据偏空,美豆期价冲高回调;国内方面,东北农户惜售导致供应压力后移,关内大豆及东北大豆现货价格保持稳定,但供过于求的格局难以改变,豆一远月期价迭创新低。大豆到港成本小幅下降,拉尼娜现象再现,国内基本面分化,粕强油弱持续,豆粕价格坚挺。
一、阿根廷天气好转美豆冲高回落
本月美豆期价先涨后跌,上旬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干旱少雨,美豆期价震荡冲高,随后在阿根廷大豆产区出现有利降雨,巴西货币贬值,美国农业部报告数据偏空等利空消息的打压下,期价止涨回跌。
利空方面:一是USDA12月月度供需报告美豆数据偏空,报告将2017/18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数据从上月的4.25亿蒲式耳上调至4.45亿蒲式耳,仍是2006/07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同时将2017/18年度美国大豆出口预测数据下调2500万蒲式耳,为22.25亿蒲式耳,因为本年度1季度来自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竞争力强于预期,导致美豆出口不及预期。二是阿根廷大豆产区出现有利降雨,大豆播种进程加快,丰产预期增强。本月中下旬,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出现持续有利降雨,增加了土壤墒情,大豆播种进度加快,改善了大豆产量前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1214日发布的周报显示,截至1214日,阿根廷大豆播种面积相当于计划播种面积1810万公顷的63.5%,高于一周前的53.2%。三是巴西大豆销售进度加快,受到巴西雷亚尔贬值的影响,巴西大豆销售进度有所加快,尽管如此,巴西大豆销售进度仍较往年落后,咨询机构Safras & Mercado公司本月末称,巴西农户已预售26.7%2017/18年度大豆,低于去年同期的28%,也低于过去五年平均进度33%。四是中国政府加强对进口大豆的质量管控。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政府将从201811日起降低进口美国大豆船货中所允许的杂质含量至1%,原来为2%,这将导致部分地区的美豆出口遇阻,并增加美豆的出口成本。五是美豆出口数据持续疲弱。截至20171214日的一周,美国2017/18年度大豆净销售量为1,742,900吨,比上周高出20%,比四周均值高出34%。本年度迄今为止,大豆出口销售总量已达3953.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7%
利多方面:拉尼娜天气现象已经发生,这令南美大豆生长期面临灾害性天气的风险上升。澳大利亚气象局(BOM1219日的最新监测报告显示,拉尼娜的警戒级别由上次警报La Niña Alert)级别提升为“La Niña”,确认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所有气象模型均显示,赤道太平洋海平面温度将于夏季进一步变冷,并于本月将达到/超过拉尼娜阀值,且大部分(7/8)模型预测拉尼娜至少持续3个月。同时,BOM预计拉尼娜持续时间较短(持续至南半球早秋)且强度较低。
资金方面,本月下旬投机资金在CBOT市场豆类品种上的持仓变化全面转空,截至1219日的CFTC报告数据显示,投资基金连续两周大幅减持大豆和豆粕的净多头寸,连续四周减持豆油净多头寸,持仓变化说明投机资金对美盘豆类期价均持偏空态度。
后市看来,阿根廷天气炒作告一段落,加之巴西天气整体良好,南美天气炒作退潮,巴西大豆卖货进度加快,加之以中国为代表的需求方加强进口管控,均令美豆期价短期承压。中期看,拉尼娜天气阴影笼罩下,南北美未来的大豆生产及供应都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后期仍需密切关注天气对巴西、阿根廷大豆主产区的影响。总体看市场短期偏空格局未变,但仍需观察南美天气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技术面上,美豆主力3月期价本月冲高后持续走弱,运行在950-1030美分/蒲式耳区间,在短期偏空的基本面下,期价或下探920美分/蒲式耳的前低,建议投资者短线维持区间震荡偏空操作思路,即逢反弹沽空,或等待在920美分/蒲式耳下方择机做多。
二、现货购销僵持豆一近月期价创新低
本月,连豆一期价震荡走低,期价重心下移,持仓量月环比大幅下降。基本面仍维持偏空局面。本月东北现货收购价格稳定,农户惜售情绪较重,下游需求方观望,购销僵持导致现货供应压力后移,中期供过于求的格局下,豆一期现货价格难有起色。
本月黑龙江地区大豆市场价格维持稳定。食用豆收购价格3800-3900元/吨,油用豆收购价格3700-38500元/吨,均与上月持平,多数油厂处于停收状态,油用豆收购有价无市。临近春节长假,下游企业存在一定的备货需求,同时东北农户集中精力销售玉米,对大豆的惜售情绪依旧较重,大豆购销僵持,现货价格受到支撑。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单产也较去年同比增加,导致产量同比增加40%,市场供应压力明显,而需求方多处于观望状态,后期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愈发明显。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大豆234万吨,同比增加140万吨,市场收购主体较为积极,对现货价格产生支撑,但随着收购的持续,收购量环比呈现下降趋势,后期对价格的支撑将会越来越弱。
期货方面,连盘豆一主力1805合约期价本月震荡下行,再创新低,由于基本面长期偏空,建议投资者逢高卖出。现货方面,春节之前市场供应压力仍大,建议农户继续分批销售国产大豆,下游企业采购随购随用。
三、多空僵持粕价受支撑
本月豆粕期价冲高回落,期价运行重心上移,持仓量月环比大幅减少,高位多头获利平仓。豆粕期货价格近强远弱,近月1801月涨幅在17元/吨,远月月跌幅为7-10元/吨。月末沿海43%蛋白豆粕现货价格集中在2940-3120元/吨,月环比小幅下跌20-40元/吨。
本月,受到农业部加强GMO证书管理松绑的影响,大豆到港量环比大幅增加,油厂豆粕库存趋于增加,豆粕基差承压。本月受到豆油库存持续增加并创历史新高的影响,豆油价格下跌,而豆粕价格上涨,油弱粕强格局明显,油粕比持续下降,由于后期大豆供应充足,油厂的压榨收益维持在较高的理想状态,油厂开工率高企受到影响,使得豆粕供应量环比明显增加。
大豆进口方面,11月底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3400-3450元/吨,月环比小幅下跌20-60元/吨。港口分销价格本月小幅下跌,受到农业部加强GMO证书管理松绑后进口大豆集中到港的影响。后市看来,后期大豆到港量同比增幅明显。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根据产地装船情况预计12-1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超过1700万吨。
本月需求方面维持同比下降趋势。农业部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据继续呈现环比略降,同比明显下降的态势。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1月国内生猪存栏量较10月份减少0.1%,较2016年11月份减少6.3%;2017年11月份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较10月份减少-0.6%、较2016年11月份减少5.6%。随着元旦及春节肉类消费旺季的到来,畜禽出栏量将会明显增加,这将导致存栏量的下滑,预计后期养殖需求料将平稳偏弱。在后期国内大豆到港量增加,而国内需求环比减少的情况下,国内大豆供求偏紧的的情况可能改善,豆粕基差走强或将终止。由于美豆期价短期走势仍将偏空,外盘对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的支撑将减弱,加之国内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而需求持续偏弱,建议饲料厂1月豆粕采购随购随用。
四、大豆进口表现强劲11月同比环比均增加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大豆进口量为868.42万吨,同比增长10.83%,环比增加48.04%。1-11月份大豆累计进口量为8599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4.78%。其中美国是最大进口来源国,11月份美国大豆进口量为466.19万吨,同比下降17.01%;第二大供应国是巴西,11月份巴西大豆进口量为276.05万吨,同比增长280.79%。
综合看来,外盘期价可能表现偏弱,由于阿根廷天气炒作告一段落,加之巴西天气整体良好,南美天气炒作退潮,巴西大豆卖货进度加快,加之以中国为代表的需求方加强进口管控,均令美豆期价短期承压。中期看,拉尼娜天气阴影笼罩下,南北美未来的大豆生产及供应都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后期仍需密切关注天气对巴西、阿根廷大豆主产区的影响。总体看市场短期偏空格局未变,但仍需观察南美天气模式对产量的影响。在短期偏空的基本面下,外盘期价或下探920美分/蒲式耳的前低,建议投资者短线维持区间震荡偏空操作思路,即逢反弹沽空,或等待在920美分/蒲式耳下方择机做多。国产豆方面由于基本面长期偏空,建议投资者逢高卖出豆一期货合约。现货方面,春节之前市场供应压力仍大,建议农户继续分批销售国产大豆,下游企业采购随购随用。豆粕方面,由于美豆期价短期走势仍将偏空,外盘对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的支撑将减弱,加之国内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而需求持续偏弱,建议饲料厂1月豆粕采购随购随用。
(研究预测部 杨 京)
 
 
食用油
12月份,受CBOT豆油和马盘棕榈油下跌影响,及国内以豆油为首的植物油现货供给压力,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持续下跌,市场情绪悲观,其中豆油在库存压力下,领跌国内植物油市场。
一、库存只增不降 豆油继续向下
12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如预期继续弱势运行,并创年内新低。主要原因,是国内豆油商业库存远高历史同期和三年均值,同时进口大豆现货压榨利润持续为正且供给充裕,油厂单周压榨量持续处于历史峰值,国内豆油商业库存只增不降,油厂降价走货并在盘上套保的意愿较强,临近交割月豆油1801合约还有近6万张的持仓也说明了这一点。
2018年1月份,预计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将弱势运行,重心下移,并见这轮行情的真正底部。期货操作上建议观望,在进口大豆现货压榨利润为负时,可分批买多;现货仍以随用随购为主。分析后市场,利空因素有:一是截止12月底,全国主要油厂豆油库存仍在160万吨以上,高于上年同期近67%,国内进口大豆现货压榨利润仍为正,且当前国内进口大豆数量供给充裕,进口大豆单周压榨数量将继续保持历史峰值,国内豆油现货供给压力继续存在,预计在进口大豆现货压榨利润为负、油厂单周压榨数量下降之前,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都难以真正见底。二是在今年美豆丰产的背景下,今年美豆出口销售与装船速度均落后于往年,USDA在12月供需报告中也下调了本年度大豆出口目标。此外,当前巴西大豆进入生长期,天气条件良好;阿根廷、巴拉圭等大豆产区迎来有效降雨;中国将进口美豆杂质含量要求由2%下调到1%,美豆价格缺乏利多支撑,预计短期内将继续寻底。利多因素有:一是虽然今年春节较去年延后半个月左右,使得国内节前备货期也较去年后移,但未来一个月是节前备货高峰期,且在当前比价下,豆油和菜油、棕榈油相比,存在竞价优势,有利于豆油需求,市场预计国内豆油库存将出现拐点。二是目前进口大豆盘面压榨利润已为负,减少油厂内外套利的机会,山东日照地区进口大豆现货压榨利润也快到盈亏边缘,在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和豆粕出厂价稳定的前题下,豆油向下空间已有限。
二、临储开始上市 菜油受压向下
12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继续探底,逼近5月份的年内最低点。主要原因:一是受连豆油和连棕榈油的拖累;二是国家低价将2014年临储菜油定向销售,增加节前市场菜油供给,加之市场传言国家将再次拍卖去年10月至今年5月这一轮拍卖中流拍的近四十万吨菜油,均引发市场担忧,压制行情向下。
2018年1月份,预计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反复筑底,期货操作上,1805合约在6400元/吨以下时,可逢低轻仓试多;现货仍以随用随购为主。分析后势,利空因素有:一是目前国内豆油商业库存持续处于历史高位;临储菜油的轮出也增加了市场菜油供给;同时因进口数量大于同期需求数量,国内棕榈油的库存持续环比上升,国内植物油供给压力在未来一个月仍在,在国内植物油整体偏弱的情况下,菜油也将受到拖累。二是加拿大农业暨农业食品部发布的供需报告显示,2017/18 年度加拿大油菜籽期末库存预计为200 万吨,较上月预测的 100 万吨高出一倍,也高于上年同期的 134.8 万吨。欧盟委员会称,因为生物燃料需求放慢,未来十年欧盟油菜籽消费将减少,菜籽油占到欧盟基于植物油的生物燃料的 60%以上,因此更易受到生物燃料需求预期下滑的影响。国际市场菜籽信息偏空,不利于进口菜籽到港成本。利多因素有:一是虽然因临储菜油轮出,致使国内菜油供给压力增大,菜油期价已逼近基本面最差的5月份时的价格;但以当前国内价格最低的2014临储菜油推算,生成仓单的成本也在6400元/吨左右,可以说国内菜油底部明确,主力合约一旦跌破这一位置就提供了价值投资的机会。二是考虑到地区间交割库升贴水,当前菜油1801合约价格持续低于现货价格,贸易商从期盘接货成本低于从现货市场采购价格,成本将对期价形成有力支撑;同时盘面没有给菜籽压榨企业提供较好的套保机会,盘面套保压力会减轻。
三、主产国库存上升 棕榈油价格向下
12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持续震荡下跌,价格逼近5月底6月初的年内最低点。主要原因,一是国内植物油基本面偏松,库存压力下全线下跌;二是由于主产国棕榈油库存上升幅度大于市场预期,马盘棕榈油期价持续下跌,拖累连棕榈油期价向下。此外,由于内外盘价差缩小,进口商采购积极,棕榈油到港数量上升,加之当前处于棕榈油消费淡季,国内棕榈油库存环比上升。截至月底,全国港口棕榈油食用库存较上月同期增长15.4%,较去年同期增长71.4%。受此影响,棕榈油现货基差也走弱。
2018年1月份,预计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弱势震荡,重心下移,并见此轮下跌行情的底部,期货操作上建议先观望,在下旬逢低买入;现货建议随用随购。分析后势,利空因素有:一是当前拉尼娜已经形成,弱拉尼娜会给东南亚地区带来较多的降水,整体对棕榈油产量有利。11月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环比降幅仅为 3.3%,远低于历史同期均值7%。市场预计12月棕榈油产量降幅也将小于往年,环比下降 8%至179万吨左右,低于历史同期均值的12%,12月库存将继续上升,棕榈油价格仍将承压。二是由于本月马盘跌幅大于连盘,截止月底国内外棕榈油价格基本平水,国内贸易商进口棕榈油积极性提高,而当前豆棕价差处于较低水平、气温下降均不利于棕榈油消费,未来一个月国内棕榈油库存将继续环比上升。利多因素有:一是近期,马来西亚政府公布的一则通告显示,马来西亚将把明年 1 月毛棕榈油出口税从 12 月的 6%调降至 5.5%。短期马来西亚棕榈油供应较为充足,关税下调对棕榈油出口形成一定利好。二是从供需来分析,在明年1月份主产国棕榈油库存达到峰值之后,明年2-4月份主产国将处于去库存状态,因此从时间周期来看,虽然未来3周棕榈油将继续探底,但在明年1月下旬2月初行情将出现拐点。
四、进口同比增加 植物油供压不减
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54万吨(不含棕榈油硬脂),高于上月的47万吨,1-11月累计进口为517万吨,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5%。其中,11月份我国进口豆油 1.6万吨,远低于上月的5.9万吨,2017 年 1-11 月我国累计进口豆油 62万吨,同比增加18.6%。11 月份我国进口菜籽油 4万吨,与上月基本持平,2017 年 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菜籽油70 万吨,同比增加9.3%。11月份我国进口棕榈油54.7万吨(其中食用棕榈油 34.7 万吨、工业用棕榈油 20 万吨),高于上月的48万吨,2017 年 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棕榈油304 万吨,同比增加14.9%。
综上所述,虽然节前备货启动,但供压继续存在,加之CBOT大豆继续探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继续下降,2018年1月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将以弱为主,反复筑底。操作上,期货建议先观望,逢低试多,在具备价值投资之前不可重仓,现货仍建议随用随购。
(研究预测部 陈艳军)
 
 
白糖
国际方面,12月原油反弹和巴西生物燃料政策通过支撑原糖价格,同时周五美元指数跌至三个月低位,提振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但因各国际机构对17/18榨季全球供应过剩基本已达成共识。原糖总体全年下跌逾22%,为2011年以来最大年线跌幅。国内方面,本月广西、云南逐渐进入开榨高峰期,随着市场产量增加,市场供给压力逐步显现,白糖期现货价格缓慢下跌,同时销区需求较弱,部分产区制糖企业为尽早回笼资金也不得不选择降价销售新糖。本月国内食糖期价较弱运行,主力合约已换至1805合约,最高6237元/吨跌至5909元/吨。现货市场南宁现货价格从11月30日的6350元/吨,到12月29日下跌至6170-6320元/吨,价格微跌,下游贸易商观望和看空后期现货价格心态较浓,销售成交清淡。
一、国际增产氛围浓 过剩格局难改
本月,ICE原糖走出上半月明显下跌,月中反弹上行,截止12月29日,最低13.64,最高15.21,收盘15.15,上涨0.06,上涨幅度0.40%。根据国际糖业协会(ISO)12月对全球市场供需状况的预期平衡表反映,17/18榨季全球的供需格局开始转变,从历时两年短缺进入到过剩阶段。由糖料生长的规律可知,增减产通常会持续两个榨季或者更长时间。2017/18榨季预计产量增速达到6.58%且随后的2018/19榨季产量预期仍将增加。同时在消费方面,近几个榨季以来消费增速稳定在1.5-2%之间,低于产量增速。2017/18榨季时,产量明显高于消费,且产量延续增加态势,过剩格局或将持续至下一榨季。月末,主产国巴西通过提振生物燃料法案提振原糖,原糖短期支撑上涨的基本面因素已有弱化迹象,但绝对价格偏低引发技术性资金在低位入场,加上巴西生物燃料方案通过后,未来食糖市场比例将继续走低提振价格反弹,但中期弱势格局难改。
依据各个主产国供需情况后期走势仍将以利空为主。当前,对原糖价格影响最大的仍是巴西的能源税收政策,加之本月巴西总统签署了国家生物燃料政策的法案,此法案的通过无疑使巴西甘蔗压榨生产偏向乙醇,产糖比例比例明显下降,最终榨季增产幅度将不及年初预期。但是随着巴西17/18榨季已经步入收尾阶段,中南部未收榨糖厂对总体产量作用较为有限,尤其是在欧盟、印度、泰国和中国等产量前景向好以及全球食糖消费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国际糖价从高位下落成为无可避免的现实。
据印度糖厂协会(ISMA)最新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印度糖厂累计产糖1032.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26.1%。马邦已有180家糖产开工,累计产糖382.4万吨,同比增加50.8%;北方邦116家糖厂开榨,糖产量同比增加24.3%,达到338万吨。截至12月31日,印度全国共有485家糖厂开榨,较上年同期增加44家。印度作为年度全球头号糖消费国的国家,其国内产量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在增产明确的情况下,则后期主要看国内消费能力,是否会增加国际市场的供应压力以及其出口量的增减变化;泰国方面,2017/18榨季(11/10月)截至12月31日全部53家糖厂均已开榨 ,与上榨季开榨糖厂数相同,累计压榨甘蔗2008.8万吨,同比大增50.2%,累计产糖194.4万吨,同比增加约64.2%。泰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食糖出口国,通常产量变化值较小,后期则主要关注拉尼娜天气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食糖的出口是否会增加走私量的供应;欧盟方面,欧盟则主要生产的食糖是甜菜糖,从今年10月后,欧盟废除了食糖生产配额制度,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加之有利的天气因素,产量也被放开,17/18榨季产量预计达到2100万吨,同比增加了20.75%,助力17/18年度国际糖市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总体来讲,整个国际市场的增产气氛较为浓厚,根据当前各主产国产量预估,17/18榨季全球供大于求的过剩格局难改,过剩的增减变化在于巴西下个榨季的产量变数。
二、产区相继开榨 现货供应充裕
12月,随着广西、云南各家糖厂相继开榨进入开榨高峰期,新糖集中上市,现货供应较为充裕,市场供应压力逐步显现,本月白糖期现市场价格不断下跌,集团现货报价同比下跌50元/吨左右,郑糖主力价格同样下跌188点,基差一度走强至360元/吨左右。因春节采购后移,本月销量表现较差,主要原因是因制糖企业为尽早回笼资金选择降价销售,此次降价销售不仅没有达到促销的效果,反而使下游贸易商观望和看空后期现货价格心态较浓,销售成交清淡。
广西地区,截止12月31日,广西全区共开榨糖厂85家,同比减少3家,累计产量115万吨,销量仅有54.2万吨,同比减少15万吨,达到历年12月销量低值。产糖率方面,受12月中下旬广西部分蔗区遭遇霜冻,糖分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广西12月产糖率仅10.76%,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白砂糖含税平均售价在6327元/吨,同比下降367元/吨。从12月全区产糖率情况看,广西17/18榨季产糖率预计难以达到12%以上水平,后期重点关注开榨后的天气情况,以及1月份甘蔗糖分能否稳定。云南地区,本月云南地区在中下旬陆续开榨,截至12月31日,入榨甘蔗79.09万吨,同比增加24.01万吨,产糖8.77万吨,同比增加3.15万吨,销糖1.27万吨,同比减少0.18万吨,产销率14.51%,开榨糖厂20家,受天气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开榨并不顺利,销量清淡。但因今年积累糖分时期云南地区天气优于广西,其出糖率情况表现较好,云南12月出糖率11.1%,同比提高0.89%,预计本榨季产量有望达到194万吨。其他地区,广西、内蒙、新疆等地区部分糖源套盘和价格对比广西糖源相对有价格优势,所以其销量数据预计相对利好,尤其是内蒙地区部分重要集团产销率达到95%,内蒙也将在1月下旬逐渐收榨,后期重点关注产量以及1月份仓单交割情况。总体来看,12月全国单月新糖销售情况表现较差,商家备货的启动时间较往年有所推迟,中间商采购比较谨慎,囤货热情不高,后期1月1801合约将进入交割月,目前仓单量在55万吨左右,重点关注交割情况以及商家备货采购情况。
三、缉私力度不减 关注走私源头
本月,临近年末,缉私力度不减,据海关统计,杭州海关在舟山查获走私白糖犯罪团伙,查扣涉案白糖700吨,涉案案值455万元;截止2017年12月31日,南京海关共立案侦办农产品走私刑事案件6起,查获走私棉花4787吨、走私白糖1256.8吨和走私冻品9000余吨。结合今年11月的全国食糖产销工作会议上,中糖协预估2017/18制糖期全国产量1020万吨,全国消费量维持1500万吨,产销缺口480万吨,加上16/17榨季58万吨的结转库存,供应短缺422万吨。这部分缺口将由进口、走私以及国储补充。当前的价格大大降低了国家储备库放储的概率,所以糖价最大的变数还是走私量以及进口。
走私方面,根据历年打击走私调查显示,我国走私糖的来源主要是泰国。当前泰国2017/18榨季已开启,泰国蔗糖行业管理局(OCSB)数据显示,预计2017/18榨季泰国糖产量将增至1170万吨,高于2014/15榨季创下的1160万吨的纪录最高水平。因2017年9月开始实行的含糖饮料税的影响,2017/18榨季泰国食糖消费量将同比持平或减少,当前预计2017/18榨季食糖出口量可达800万吨以上,同比增加100万吨以上。从2017年泰国向台湾地区累计出口了精制糖高达76.8万吨,同比大增412%,据市场消息,这批糖大多被走私进入中国内地,所以2017/18榨季仍需重点关注泰国食糖通过正规渠道出口至我国的情况外以及走私至内陆销区的情况。
四、进口量继续回落 环比下降5.2%
本月,据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月中国进口食糖16万吨,较2016年11月进口的13.51万吨增长18.43%,较今年10月份进口的16.88万吨环比下降5.2%。11月份进口金额4.5009亿元,进口均价2813元/吨。截至2017年11月底,2017年1-11月份累计进口食糖216.32万吨,较去年同期284.54万吨的进口量下降23.97%。2017-18制糖年迄今中国累计进口食糖32.88万吨,较17-18制糖年同期23.22万吨的进口量骤增41.6%。今年进口关税上调之后政府严控配额外自动许可证审批,发放许可越加严格,进口量继续回落,市场等待新许可证发放。
综合来看,各国际机构对17/18榨季全球供应过剩基本已达成共识,原糖短期受原油反弹和巴西生物燃料政策通过支撑,但供给过剩导致原糖期价将长期处于弱势行情中。国内则由于新糖集中上市,加上仍有部分陈糖还在销售,市场供应充裕,糖厂为回笼资金支付蔗款选择降价销售,反而加重中间贸易商消极备货的心理,春节采购后延也是销售表现差的重要原因。进入1月份之后,中国传统春节将进入备货关键期,关注现货成交情况,而从近几个月的供应情况来看,国内糖市的压力依旧存在。在此情况下,产区糖企势必会积极销糖,顺价销售,回笼资金,但依目前价格来看,继续下调空间有限,主力1805合约5800元/吨是其重要的支撑位。笔者认为短期内国内糖价将继续维持弱势震荡的格局,后期关注主产区收榨期间的天气情况以及对甘蔗收榨进程造成的影响。
(研究预测部 陈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