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信息中心
推荐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 根栏目 > 信息中心 > 热点聚焦

《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序言:守望春天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24日 点击次数:15756 信息来源:

编者按:本文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为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一书所作序言。序言中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我国著名粮食专家和期货专李经谋先生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月出版。该著作是《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的第四卷,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无疑是2006年中国粮食经济界的重要学术成果。现特刊发该报告的序——《守望春天》,以飨读者。

 

 

 

守 望 春 天

(代 序)

 

李经谋

 

2006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携淡淡的墨香如约而至。从2003年首卷序言《春天的报告》,到2004年《又是一年春来时》、2005年《春天的思考》,《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与春天结下了不解之缘。市场化改革就是粮食市场的春天,序言忠实地记载着我们美好的心愿与期盼。诚如著名经济学家马晓河先生在书评《一枝一叶总关情》中所讲:“三篇序言均切中粮食市场要害。所提建议高屋建瓴,对实际决策和学术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诞生在春天里的《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注定要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承担起研究、探索新时期粮食市场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重任。

    围绕“春天”作文章,是我们以“问题意识”的新视野,对粮食市场化所涉及的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诸多“问题丛”,进行全方位认知和探寻的一种新尝试。“问题意识”是美国著名史学家史华慈提出的新概念,是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辨过程中以质疑、探寻态度审视主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60多年前就提出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得时无待,时不再来” 的高度责任感强化“问题意识”,不断提升对粮食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敏锐感知和驾驭能力。最近几年,我们先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流通安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和粮食宏观调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难发现,所有这些问题都同粮食价格息息相关,形成了典型的“问题丛”。

2004年以来,国家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价格,并连续颁发了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但随着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粮食增产与粮价合理稳定的矛盾已变得非常尖锐。我们看到,自200310月粮食价格经过几轮较大幅度的恢复性上涨后,2004年中期即出现了持续回调的态势,2005年多数月份粮价已是负增长。为了稳定粮食价格,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国家不得不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政府稳定粮价的成本明显提升,粮食价格已然成为最为引人瞩目的焦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粮食价格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粮食价格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为了避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完善粮食价格保护体系。尽管我国在粮食价格放开前制定了一系列粮食价格保护政策,但主要是通过流通环节 “暗补”的方式来实现,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弊大于利。因此,建立目标价格是一项重要选择。

    目标价格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粮食总量平衡、粮食价格水平以及粮农收益率等因素制定的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性价格。如果市场平均价格达不到目标价格水平,国家则对粮农进行差价补贴;反之则自行销售。目标价格有利于保护粮农的利益,不会因粮价较大幅度下跌而影响其收益和生产积极性。而且目标价格对市场粮价总水平有重要支撑作用,但又构不成对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也不违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因此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

    其次,要建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因此,健全完善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是粮食价格形成的重要基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多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规范化的粮食批发市场合理配置粮源,可以理顺流通渠道、规范交易行为、降低流通费用,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形成真实的粮食价格,指导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粮食批发市场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另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粮食期货市场发现未来价格、“熨平”现货价格和套期保值、转移现货价格风险的功能和作用。现货、期货两个市场是粮食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二者的发育和健全,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才有可能把粮价大幅度波动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再次,要建立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也会失灵,特别是在粮食市场化初期。由于政策变化、信息不对称及多种因素导致的心理扭曲,如抬价抢购、待价而沽等,都容易造成市场价格的非正常波动,甚至在粮食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也会引发局部地区和某些品种的供需矛盾。在这个时候,政府应加强对不正常粮价的间接调控而非直接干预,即通过中央粮食批发市场进行政策粮的吞吐调节来平抑市场粮价。当粮价大幅度上涨时,国家可在中央粮食批发市场抛售国家政策粮,抑制粮价大幅上涨;反之,则可以通过中央粮食批发市场采购国家政策粮,促进粮价的合理回升。局部地区粮价的非理性波动,亦可通过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调控。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已明确提出按品种划分建立小麦、稻谷、玉米中央粮食批发市场的意见,这是国家在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方面迈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步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核心是要紧紧围绕“价格”作文章。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对粮食价格的保护和对市场价格的间接调控,最终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将有利于逐步形成我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

我国的粮食市场正经历着“乍暖还寒”的过渡时期,巩固和发展粮改成果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粮食市场化的航船依然前行,如果把前进中的某些政策调整简单理解为历史的“回复”,显然是不明智的。“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而今仍沉浸在“涛声依旧”梦幻中的人们再不要拿着“旧船票”去登市场经济的新“客船”。这大概就是“守望春天”的一点感悟吧。

 

 

200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