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信息中心
推荐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 根栏目 > 信息中心 > 热点聚焦

《2010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序言: 春天的祈盼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2日 点击次数:15145 信息来源:

 

春天的祈盼   (代序)

李经谋

我们满载着对祖国六十华诞的兴奋和喜悦,昂首阔步迈进了后危机时代的第一个春天,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六十年的辉煌成就,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作为华夏儿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扬眉吐气和踌躇满志。

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已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被称为世界“思想盛宴”的达沃斯论坛今年的主题思想是:“改善世界现状——重新认识、重新设计、重新构建”。世界在思考,中国在思考,粮食人也在思考,而且思考的是一个“天大”的问题——粮食安全。

接踵而至的世界粮食、石油和金融危机赋予人们认识粮食问题的新视野,粮食安全问题再次被聚焦。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多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可谓华章荟萃,言高旨远。但国人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知还存在诸多歧见,比如重粮食生产安全而轻粮食流通安全,重粮食数量安全而轻粮食质量安全。也有的认为,在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在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讨论粮食安全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后几经完善,形成其核心思想:保证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这充分说明,粮食安全既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消费群体,都会对粮食安全有不同的诠释。一般来讲,粮食安全的概念包括三层含义,即数量保障、质量保障和购买力保障,它们是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阶段来实现的,因此,粮食安全大体上可划分为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生产安全主要是指能否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保障供应;流通安全则是通过市场的购销、储运、加工等活动,将粮食转化成安全、营养的食品,实现由田间到餐桌的转移;消费安全则是保证人们有能力随时得到所需要的安全、营养的食品,这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可见,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与以往的世界粮食危机所不同的是,此次危机主要不是出在粮食的短缺上,而是出在粮价的大幅上涨致使缺粮人口买不起粮食上。也就是说,有了粮食并不一定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应以新的视野,全面、系统、科学地认知中国的粮食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谁知岁丰歉,实系国安危”。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突破性进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初步确立,并实现了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嬗变,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的粮食形势是基本安全的,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的减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要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中存在的许多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

粮食生产在粮食安全中无疑起决定作用,但如果不遵循粮食生产的基本规律,而是急功近利,过度追求粮食高产,过犹则不及,最终会引发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一,重产量、轻质量。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往往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尽管国家粮食标准未设营养指标,但粮食质量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之一些地区农田污染严重,构成了粮食生产的“隐性风险”,这同我国“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战略背道而驰。其二,重开发、轻保护。过度消耗大自然的恩赐,使有限的耕地逐渐贫瘠化,会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舍本逐末,竭泽而渔,曾经的“黑土地”恐怕只会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其三,重数字、轻实际。当粮食产量成为某些地方政绩的“标的物”时,那么实际数量就有可能被“潜规则”,从而亵渎了《统计法》的尊严。

尽管粮食生产安全尚存不少“隐性风险”,但毕竟有了基本的数量保障。令人堪忧的是,大量存在于粮食流通中司空见惯的“显性风险”,并未提升到粮食安全的高度来认知。究其原因,同长期存在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一脉相承。其一,储备过剩。由于粮食连年丰收,我国的粮食储备不仅超过了国际安全标准,也超过了我国规定的储粮标准,且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这不仅增加了储藏成本,也增大了粮食陈化、变质的风险,“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教训是深刻的。这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脱节的突出表现。其二,流通无序。目前我国的商品粮流通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状态,即使国家用于宏观调控的政策粮食,也未全部纳入规范化市场流通,加之普遍存在的“出库难”、“运输难”,一旦出现地区间粮食结构性短缺,货不畅其流,也会成为粮食安全的隐患。其三,加工堪忧。在粮油食品加工中,距国家“安全、优质、营养、方便”的要求相距甚远。屡禁不止的滥用添加剂问题、过度加工造成的营养流失问题、以及饭店作坊的食品卫生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不可等闲视之。其四,浪费严重。粮食流通及消费过程中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仅仅宣传“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是不够的,要提升到粮食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其五,价格干预。粮食价格由国家制定而非市场形成,会造成轮番提价和带动相关产品涨价的不良循环,而且有可能增加通胀压力。“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虽然有利于农民的现实利益,但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也影响消费者的利益,我们是有前车之鉴的。其六,调节滞后。近年来,国外粮价高于国内粮价时,限制出口,而国外粮价低于国内粮价时,又出不了口,从而失去了灵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调剂供求、缓解我国粮食生产压力、促进土地休养生息的机会。

粮食消费是粮食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终点,要实现粮食消费安全,任重而道远,因为它是以粮食生产安全和流通安全为前提的。即使有了粮油食品数量和质量的安全保证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与购买力相适应的合理的价格水平。由于我国建立了主要粮食品种的宏观调控机制,加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一般不存在因购买力问题而引发的消费安全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对于“话语权”不在国家手中的粮油商品,其消费安全风险还是存在的。因此,如何在世贸组织规定范围内,切实保障这类商品的消费安全,成为我国粮油安全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东方风来满眼春”。成功抵御了世界粮食危机、并在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中国,正在建设“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小康社会,以科学发展观认知粮食安全,以市场经济原则解决粮食安全中的问题,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尽管粮食安全“路漫漫其修远”,但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个“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正在构建中,可以预见,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粮食的长治久安——所有粮食人终生的祈盼。

2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