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信息中心
推荐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 根栏目 > 信息中心 > 热点聚焦

《2009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序言:春天的机遇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9日 点击次数:14935 信息来源:

春天的机遇

 

当我们以百感交集的心情,告别难忘的2008年,迎来的却是21世纪最“寒冷”的春天。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让料峭的初春更加寒气逼人。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寂静的海啸”冲击下,中国还算幸运。然而,世界就不那么乐观,至今仍被“冰封雪锁”。面对结伴而来的世界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它,然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粮食危机对我国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提高认知,直面挑战

世界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讲,是市场经济制度周期发展和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提高粮食行业对此次互为推动、相互叠加的多重危机的认识,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粮食危机与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存在必然联系。粮食危机是这场金融风暴的先兆。全球粮价暴涨,谷物期货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大大超出了因灾减产造成粮价波动的正常范围。许多发展中国家嗷嗷待哺的饥民买不起粮,吃不饱饭,致使骚乱频仍,联合国粮农组织敲响了“世界粮食危机”的警钟。然而,粮食危机尚未好转,石油危机接踵而至,本来有望创造每桶200美元天价的“神话”,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才在高价位戛然而止。于是,一场世界金融风暴在粮食价格、石油价格的“疯狂”中诞生。

从粮食危机与石油危机的关系看,国际油价新一轮上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成为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而生物能源迅速发展,加剧了粮食供求的不平衡,成为推动本次粮价上涨的最直接的原因。

从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看,美元是金融危机的主角,美元贬值则是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了房地产等市场的“繁荣”,美国经济出现了低通胀、高就业的“完美”增长。华尔街五花八门的金融创新,使资产泡沫越滚越大,为危机埋下伏笔。美国长期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既刺激了经济增长,也成全了全球通货膨胀。伴随美元贬值,流动性泛滥,大量投机资本涌入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导致期货、现货价格的持续上扬,居高不下的粮价进一步加剧了本已严重的粮食危机。

金融危机重创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世界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美国均是始作俑者,“美国打个喷嚏,世界就会感冒”,足见美国经济对世界影响之大。经济自由化形成的泡沫,几乎让所有的人失去理智,“金融家的贪婪、投资者的盲目、监管者的松懈、政府的失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恶果,所谓:“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无可奈何花落去”,自由经济不再风光,西方的政治精英们不得不对自己的价值观做出痛苦的否定:实施国有化,挽救金融业,提振房地产业,拯救汽车工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方经济学家称其为“经济社会主义”。

粮食危机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当世界粮食危机爆发时,中国市场却是一番“粮食库存充裕,食品供应丰富,价格相对稳定”的欣欣向荣景象。这是我国多年来立足粮食自给方针、强化粮食扶持政策、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的必然结果。中国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不仅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面旗帜。而中国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成为应对世界金融海啸的中流砥柱。

粮食问题的“异化”使粮食安全雪上加霜。“粮”和“食”自古以来就紧密连在一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粮”已经不单是“食”的问题了,它日益异化为政治问题、金融问题、能源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等问题。粮食金融属性的强化,使粮食问题愈益复杂和难以驾驭;粮食能源属性的增强,使汽车也要与人争粮;而隐藏在利益背后的粮食阴谋,使粮食的政治属性更加浓重,粮食安全愈益雪上加霜。这是需要我们应以多维视觉重新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世界粮食危机没有缓解而在继续恶化。尽管世界粮食价格与去年峰值相比有较大回落,但仍然维持较高价位,发展中国家买不起粮食的问题依然存在,全世界近十亿缺粮人口并没有明显减少,仅亚太地区就有五点八三亿人口面临粮食短缺,影响世界粮食供求关系的基本因素并未改变,粮食价格的新一轮上涨也将随世界经济的复苏接踵而至。这说明,世界金融危机掩盖下的粮食危机不仅没有缓解,而且在恶化。可以预见,粮食问题将是金融危机下的又一个全球性焦点。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尽管世界粮食危机笼罩下的中国粮食市场“风景这边独好”,但也应该看到,世界经济的衰退对粮食行业的潜在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不可低估。粮食生产和流通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不可掉以轻心。要加快粮食行业的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把握经济调整时期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切莫错失良机。

坚持粮食市场化方向不动摇。30年改革开放历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我们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相适应的粮食流通体制,这是我们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的体制基础。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再次向世界发出最强音,明示:“危机意味着调整,调整意味着机遇”,“历史上的危机曾引起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和思想的深化”,增强了全国人民“转危为机”的信心和决心。然而,面对近几年一些地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徘徊和彷徨,感慨系之,“苦海有边,回头无岸”!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抓住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大好机遇。

保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协调发展。最近几年,国家为了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制订了一系列强农惠粮的政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粮食的长期不足与阶段性供过于求、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失衡、粮食周转储备与战略储备等问题,是实现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不能单纯追求“生产越多越好”,“储备越多越好”,要保障宝贵粮食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社会资源的最大节约。

健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粮食批发市场已成为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期货市场的预期价格指导作用和保值避险功能也得到较好发挥。但也应该看到,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现货市场上,商品粮流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政策粮尚未全部进入规范化流通渠道,现代粮食物流还刚刚起步。期货市场上,粮油品种有待进一步开发,粮食期权和粮食价格指数期货尚未列入议事日程,期货价格作为现货基准价的定价功能尚未发挥。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至今未能进入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成为粮食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等等。因此,健全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当务之急就是创新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不可一蹴而就。

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实现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但粮价作为百价之基,政策性提价往往带来下游产品及相关商品的系列涨价,而且也会给不正之风带来可乘之机。特别是国内粮价已与国际市场“倒挂”,有可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健全、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形成的新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放开后,价格波动是一种常态,特别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后,更是如此。因此,完善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最重要的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从宏观调控的主体、客体、手段、平台等方面深化改革,以弥补市场失灵。集中行政权利和强化行政干预只能是权宜之计,“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

加快粮食法规制定。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要在认真总结现行粮食法律法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加快《粮食法》的制定工作,这是实现粮食问题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前车之鉴,未雨绸缪

30年改革开放,彻底打破了粮食行业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应对国际粮价大幅波动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国际资本的进入我们不可能关闭大门。应该看到,对外开放可能会使我国粮食产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但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之门。因此,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新型竞争合作关系是新时期的正确选择。但诸如大豆价格遭遇国际“陷阱”、食油痛失定价权力之类的教训是深刻的,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粮食的话语权不可旁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曾预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粮食成为某些国际利益集团手中的武器,他们操纵市场,攫取财富,企图控制人类生存链条,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不少发展中国家受发达国家“优惠政策”的诱使,迷信贸易自由化,放松甚至放弃粮食生产,教训是惨痛的。而中国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方针,成为从容应对粮食危机的制胜法宝。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形势,粮食安全永远都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又要牢牢把握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食品种的话语权。要根据我国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建立必要的进出口调控机制,避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对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涉粮行业,要设定范围,建立安全审查制度,以防大权旁落。

培育本土粮食“航母”应对国际竞争。粮食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国际大粮商越来越深的介入中国粮食行业已不可避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出发,提高认知,更新观念,打破行业界限,取消地区封锁,整合粮食资源,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改变粮食企业多、小、散的现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粮食“航空母舰”,应对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慎用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市场经济“晴雨表”的期货市场,是市场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发现未来价格、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成为期货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国际粮油贸易中,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应看到,由于西方期货市场存在风险管理缺陷,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和持续的涨跌停板时有发生。因此,要把握入市时机,选择交易方式,尽量避免套期保值交易可能发生的价格风险。对于期货投机,不可存侥幸心理,更不可贸然入市,以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坚持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衍生品备受争议,一些有识之士呼唤期货风险管理的理性回归。在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辅相成,客观地反映着未来价格的走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世界排名不断刷新,这是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集中体现。但是还应该看到,中国期货市场从总体上同国际期货市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加快其发展和创新步伐,满足与日俱增的保值、避险和投资需要,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大力开发与实体经济相关的期货品种、严防国际投机资本的操纵行为、坚持和完善我国现有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期货行业的规范自律是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面对世界经济的冬天,我们不禁要问:“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似乎已成定局。可以预见,当世界经济复苏之时,正是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之始。“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展现在“圣人”和“智者”面前的将是一幅更加美好的景色:山重水复已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2009318